当前位置:首页 > 作者专栏 > 正文

传统的锣制作在沙巴村庄进行

  

  

  古达: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最大挑战是找人把手艺传承下去,但在马通公的甘榜苏曼加普,这种人并不缺。

  村里的长老们一直在传承他们的传统制锣技术,以确保这项工艺得以延续。

  甘榜苏曼卡现在有30名熟练的锣匠,其中有第三代工匠罗尼·马库特。

  44岁的马库特说,村里的锣制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,这是一位老人想要保留这项技艺的梦想。

  “我们的祖先制作的锣非常粗糙,也没有那么漂亮。

  “现在,有了现代化的设备,铜锣很漂亮。制作锣也成为村民的收入来源,”他告诉马新社。

  甘榜苏曼加普位于哥打京那巴鲁以北140公里处,以其锣家庭手工业而闻名。

  Makuut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近20年,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项技能。

  他说:“一开始,我只是为了帮助我父亲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已经成为一项产业,为我提供了一份收入来养家糊口。”

  锣鼓是村社的重要乐器,村社以龙格族居多。这种乐器特别用于婚礼仪式,以及Kaamatan和Magahau节日。

  根据马库乌特的说法,搜索队在森林中寻找失踪人员时也曾使用过铜锣。

  锣的种类有很多种,从作为纪念品赠送的小锣到为特殊场合保留的价值数万令吉的大锣。

  他说:“我们制作手掌大小的锣用作装饰,还有钥匙链、冰箱贴和别针,这样游客就可以买到它们作为纪念品。”

  26岁的第五代锣匠Rehan Ezri Morsinal说,他小时候就学会了制作锣,但直到三年前才开始认真提高自己的技能。

  “锣有很多种——kul无形、canang、kuritikon和seludun,它们根据功能、形状、大小和使用的材料而有所不同。

  “制作铜锣最困难的部分是让它发出悦耳的声音。

  “这需要专业知识和不断的调整,即使是小的纪念品,”他说。

  41岁的第三代锣匠Irena Arwish说,村子欢迎想学锣的外来者。

  “我们之前的那些人没有足够的耐心,放弃了。制作铜锣并不容易,”这位练锣10年的妇女说。

  ×

有话要说...